職員專欄
[2025年8月28日]
以往美國強盛之時,美國政府一向高舉自由市場旗幟,反壟斷、支持各領域走向私有化,深信企業競爭與民間活力是國家實力的根基。然而,近期風向似乎有所轉變。華府傳出考慮入股多個陷入困境的美國傳統企業,從鋼鐵到飛機工程如洛歇馬丁Lockheed Martin,甚至觸及科技領域如英特爾Intel,給人一種悄然走向“國有化”的感覺,引發不少討論。
這一轉向,背後有其現實考量。美國政府之所以考慮入股這些問題企業,主要是出於戰略與就業的雙重壓力。一方面,擔心關鍵產業一旦崩潰,將危及國家經濟安全與技術自主;另一方面,則希望透過注資維持就業,避免大規模失業引發社會動盪。尤其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國際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政府似乎認為,以資本介入來穩定局面,是不得不為的應急手段。
然而,這種做法並非明智之舉。首先,政府入股往往意味著政治力介入商業運作,企業決策可能偏離市場規律,轉而迎合政策目標或短期民意。其次,國有化通常伴隨著效率低下與創新遲滯的問題。企業不再為生存而奮鬥,反而因有政府撐腰而失去變革的動力。更令人憂慮的是,動用納稅人的金錢去扶持本應淘汰的失敗企業,不僅浪費公帑,更扭曲了市場競爭,阻礙資源流向更有活力的新興領域。
總的來看,美國由以往擁抱私有化、鼓勵競爭的方向,轉為以政府資本入股企業,表面上是救急,實則卻可能讓國家沉淪得更快。失敗的企業不會因國有化而改善體質,反而可能變得更加官僚化、多掣肘、少彈性,難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全球挑戰。這一條路,許多國家走過,教訓早已明擺在那:政府的角色應是築底監管,而非下場參賽。否則,短期的救援,或將換來長期的衰退。
投資服務方面,騰祺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乃香港證監會註冊投資顧問(獲發牌照包括第四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及第九類:提供資產管理)
騰祺理財服務有限公司為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註冊公司中介人。
保險服務方面,騰祺理財服務有限公司乃是香港保險業監管局註冊的持牌保險經紀公司。